1937年7月7日,卢沟桥畔的枪声震醒了沉睡的中华民族。日军以士兵“失踪”为名挑起事端,中国驻军奋起抵抗,“七七事变”由此成为全民族抗战的开端。这场持续8年的艰苦卓绝斗争中,3500万同胞伤亡,930余座城市沦陷,却最终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,赢得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。正如战地记者方大曾所言:“伟大的卢沟桥也许将成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的发祥地了。
2017年纪念日期间,全国各地以多种形式传承红色记忆。安徽博物院举办“抗战宣传小战士”活动,青少年身着军装吟诵《就义诗》,在刻板印刷中体悟“恨不抗战死”的家国情怀;长春东北沦陷史陈列馆前,2000名各界人士向英雄谱献花宣誓;芷江受降纪念馆的防空警报声中,讲解员齐声诵读《抗战胜利赋》,提醒世人“前事不忘后事之师”。这些活动让历史走出教科书,成为可触摸的集体记忆。
展开剩余55%“打日本,谁也不怕死!”100岁老八路邓云的话语穿越时空。14岁参军的刘乙丑头上至今留着弹痕,93岁的郭德和仍记得“一个子弹消灭一个敌人”的艰苦;杨富余老人比划埋地雷的动作时,眼中闪烁着当年伏击战的荣光。他们用“最后一块布做军装,最后一口饭做军粮”的决绝,诠释了“天下兴亡、匹夫有责”的抗战精神。如今老兵们逐渐凋零,但他们的故事通过口述史、纪录片永远流传。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伟大的抗战精神,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精神动力。”88 年间,中国从满目疮痍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,但“落后就要挨打”的教训从未忘记。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,到教材全面落实“14年抗战”概念,再到《抗战胜利赋》的代代传诵,都是为了将民族记忆转化为复兴力量。正如卢沟桥上的石狮见证的,唯有自强不息才能守护和平。
在东京国会前,日本民间团体高举“不要再有7·7”标语集会;洛杉矶侨社放映抗战影片呼吁“谴责侵略,推动和平”;台湾各界自发举办史料展,93岁老兵严以勤期盼“两岸统一”。这些声音与安倍政府修改和平宪法的企图形成鲜明对比,印证着“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”。当紫金草合唱团唱响《希望之歌》,当青年学子在抗战遗址前驻足沉思,和平的种子正在新时代生根发芽。
发布于:福建省扬帆配资-证券配资平台-网上配资股票-股市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